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工业园区招商 > 政府园区 > 正文内容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admin8年前 (2017-07-02)政府园区2257


1992年,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市区东部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成为浙江南部*一的国家级开发区,开始了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发展蓝图的创业历程。如今,在这块5.11平方公里的区域上集聚了一批电气机械、通讯设备、服装、鞋革、塑料制品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显著,单位面积的投入产出位居全国开发区前列。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2年3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浙江南部*一的国家级开发区。1998年和2000年,省级的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相继设立,使温州开发区形成了“一区三园”联动发展的格局和“三园合一”的管理体制,总规划面积将近40平方公里。
建区以来,温州开发区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开发建设和对外开放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来投资设厂,尤其是民营经济发展异常活跃。到2004年底,累计引进项目1007个,引资168.78亿元,其中外资项目249个,总投资11.42亿美元,合同外资4.0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5亿美元,初步形成了以服装、皮鞋、眼镜、制笔等为主导的温州传统产业和以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并存的具有一定区域特色的产业格局,2004年全区实现GDP66.35亿元,工业总产值165.75亿元,财政总收入10.82亿元。综合投资环境指标进入全国国家级开发区20强。
温州高新技术园区是1998年12月18日经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由浙江省科委批准设立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坐落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南面扩展区内,规划面积4.33平方公里。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由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目前,位于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0.5平方公里启动区块已基本开发完毕,首期开发的0.7平方公里起步区正面启动建设。
高新园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紧邻温州市行政中心区,距火车客运站2公里,距飞机场18公里,距龙湾万吨级码头7公里,甬台温高速公路紧贴高新园区东面而过,高新园区南面毗邻金丽温高速工路,疏港公路、汤家桥路、欧海大道等城市主干贯穿其中,区内辟有大面积公园与道路水系配合形成绿化系统,分别延伸到东南面大罗山景区和西南面湿地风景旅游区,构成天然的绿化和生态系统,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理想之地。
高新园区创业服务中心坐落于高新园区起步区黄金地段,拥有2万平方米孵化大楼、通用标准厂房以及职工宿舍生产、创业服务设施,为科技企业提供孵化场地、扶持政策、共享服务设施和金融网点、创业基金、市场开拓、人员培训、咨询诊断、信息网络、技术贸易等孵化服务,可减少科技中小型企业创业风险。创业服务中心是高新园区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技术创新的示范点和高新园区支撑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码头:距龙湾万吨级码头3公里

港口:距杨府山港区3公里 。


1.对年产值首次超5亿元、10亿元、20亿元、30亿元、40亿元、50亿元,且年度实缴税收超1000万元的企业,在首次达标后,分别给予一次性50万元、100万元、200万元、300万元、400万和500万元的奖励。
2.对亩均税收40万元以上,实施符合产业导向目录、且设备投资达3000万元以上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按设备投资额的15%予以补助,*高不超过500万元。
3.引进培育龙头项目。进一步明确我区产业发展导向和重点,突出先进装备制造、汽车、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生命健康及传统优势产业等主导产业,对引进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化龙头项目,对符合产业导向的浙商温商回归工业项目,且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以上或设备投资1亿元以上的,采取重大项目“一事一议”的办法,实行“一企一策”的优惠政策。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2000万元重点培育发展主导产业。
4.鼓励扶持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对获得国家级专利示范(试点)企业、省级专利示范企业、市级专利示范企业、区级专利示范企业的分别给予补助30万元、8万元、5万元和3万元。
5.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对新认定国家级、省级、市级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的,分别给予企业100万元、20万元、10万元奖励(该条奖励不重复,就高不就低);对新认定省、市级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分别给予企业30万元、2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省级工业新产品的,给予企业2万元奖励。
6.支持高层次人才引进。对引进的符合服务期规定的国家“人才计划”人才,在落实市里配套政策50万元的基础上,再给予20万元奖励,并给予用人单位30万元奖励;对引进的符合服务期规定的省“人才计划”人才,在落实市里配套政策25万元的基础上,再给予10万元奖励,并给予用人单位15万元奖励。人才公寓分配与企业税收贡献相挂钩(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7.支持众创空间建设。经认定国家、省、市众创空间,分别给予一次性50万元、30万元、20万元的奖励。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

本文链接:http://office.021cf.cn/index.php/post/243.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沭阳经济开发区创建于2001年8月,2006年被江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13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沭阳经济开发区正式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苏北地区*一家县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4年,沭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仅纺织服装产业就实现销售收入168.8亿元,同比增长38.1%,占全区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21.8%;实现...

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江苏太仓港经济开发区于2002年12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江苏省太仓港港口开发区(后称港区)与原江苏省太仓经济开发区(新区)合并而成。总体规划面积317平方公里,其中港区261平方公里,新区56平方公里。太仓港经济开发区交通优势明显,沪嘉高速、沿江高速、苏昆太高速穿境而过,编织而成的快速交通网四通八达。      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太仓港的直接经济...

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苏州高新区。  位于苏州古城西侧,属于虎丘区。东临京杭大运河,南邻吴中区,北接相城区,西至太湖。区域人口77.48万,其中常住人口58.78万人,暂住人口18.2万人,外籍人口0.5万人。 下辖枫桥、狮山、横塘、镇湖4个街道及浒墅关、通安、东渚3个镇,下设通安、东渚、浒墅关3个分区和苏州高新区出口加工区。 下设江苏省苏州浒墅关经济开发...

江苏省泰兴市新竹科技工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区)

江苏省泰兴市新竹科技工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区)

     2009年一期规划为8平方公里,主要建设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食品产业园区。2014年修编二期规划调整为22.6平方公里,增加装备制造、商贸物流和科技研发平台等功能性产业。园区位于泰兴市域东北部,地处泰兴、姜堰、如皋、海安四县市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江苏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等。是江苏省重点扶持的特色产业...

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

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

   2011年11月,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成立。2013年9月,实施区镇合一新体制,与寅阳镇合署办公,组建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党工委、管委会。工业园(寅阳镇)位于启东市的东南、长江北支口三条港至连兴港段,距启东市区18公里,紧靠已通车的沪崇苏越江大通道北桥北堡,距上海市城区60公里,距上海浦东机场80公里,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      园区产业...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成立于1990年,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开发区,是集工业园区、高教园区、出口加工区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也是杭州市三大副城之一,委托管理下沙和白杨两个街道,辖区人口约45万人。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开发区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业绩,成为杭州市重要的产业集聚区和城市副中心,综合竞争力多年位列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一方阵,获得跨国公司*佳投资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

诸暨经济开发区

诸暨经济开发区

  诸暨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994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2005年通过国家审核,核定面积为14.22平方公里,区内现有企业231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16家,规模企业30余家。诸暨经济开发区位于长三角南翼、环杭州湾“V”型产业带的中间地带,紧靠浙赣铁路诸暨站及杭金衢高速公路、诸永高速公路诸暨互通口,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30分钟车程,距上海、宁波分别2小时车程,交通便捷,区位优...

全国电商创业者如此多,为何鲜有人能成功?

全国电商创业者如此多,为何鲜有人能成功?

在今年的双十一里,马云的天猫又再次创造1682亿的惊人交易额,宣告着电商行业在此次双十一中再度获得胜利,难道做电商就一定能获得成功吗,大家有没有发现近年来电商创业者是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这又是为什么呢?  很多人都想问这个问题,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在往里面挤,其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事本身就存在一种急功近利和浮夸的程度。我们可以从以下看看。  首先:中国式的创新没有让创新存活的市场和环境...